【腾讯云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

黄埔军校学制只有半年,连中专都不如,为何能培养出这么多名将?

在中国近代史上,黄埔军校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

统计显示,黄埔军校前六期培养了数千名将领,其中解放军方面就有53名著名将领。他们是4位元帅:林彪、徐向前、聂荣臻、叶剑英;3位将军:陈赓、罗瑞卿、许光达;7大将:周士第、陈明仁、陈其翰、张宗勋、杨志成、宋时轮、郭天民;中将8人:严奎耀、彭明智、常乾坤、唐天吉、曾泽生、倪志良、郭华若、谭西林;12名少将:袁野烈、曹光华、李一民、方忠、洪水、廖云洲、张凯景、周文载、白田、朱家碧、徐解凡、高存信。

但事实上,我们发现黄埔前六期的学制很短,尤其是前四期,实际上只有6个月。这种军事训练,如果有一定的军事基础的话还好,没有的话就相当于一个连的新兵了!

但是,为什么黄埔的学生后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?

这就好像问为什么淮西农民有那么多徐达、常遇春、唐和等人的名将一样?

这是我们的第一点。

纯粹从发展和创业的角度来说,黄埔系已经赶上了国民革命和国民党逐渐统一的国战红利。

国民革命前的军队是什么样的军队?无非三个来源。一支是以袁世凯、黎元洪为代表的新军,一支是以清军残部为代表的旧军,一支是以张作霖等人为代表的诏安土匪。

这三支军队本质上是一样的。他们都没有拯救中国社会的理想。他们参军有的为了维持生计,有的参军是为了升职发财。只有以蔡锷、李烈军为代表的极少数军人,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、为中国社会的转型、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。

也正是因为如此,孙中山不得不创办黄埔军校,培养一批有理想、有抱负的军人,带领中华民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。

这所黄埔军校与以前的老部队军校,比如武警学院、保定军校、各地的讲堂,最大的区别就是,因为有了帮助,变得更加理想了。苏联的。

理想的军队是很难被击败的。

当然,仅仅依靠理想建立的战斗力肯定是不够的。

机会也很重要。

1926年短短半年时间,国民党的军事实力就从珠江流域扩张到了长江流域。随后的第二次北伐、中原战争等新军阀混战,给了黄埔学生更多的崭露头角的机会。

国民党军队迅速向全国扩张,关林正、王耀武等优秀黄埔学生迅速涌现,成为优秀战士。这种战场上的选拔任用方式,最适合名将的培养和成长。

战斗实力和机会只是个人的,实力才是名将能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。

国民党这边,黄埔学生都是皇帝的弟子。只要有黄埔学生的身份,升职致富都不是问题。国民党军队从国民革命北伐时期的8个军扩充到抗日战争时期的400万军队。与此同时,大批军队干部在战斗中牺牲。

在我军这边,黄埔学生也很受重视。参加红军的黄埔学生大多是入党较早的党员,资历摆在那里。同时,他们的军事素养也高于农会和地方党委推荐的人员。因此,同等条件下,黄埔学生优先,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惯例。

然而,抗战爆发后,事情开始发生变化。

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我军建立了相当多的军事院校,如抗日军政大学分校等十几所分校,各地军校等以及东北的炮兵学校和空军学校。这些为革命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军事人才。

只不过这些军校开办的时间比较晚,所以无论是战绩还是声誉,自然都不如黄埔学生。

其实,真正强大的不是黄埔,而是解放军的建军思想。典型代表是大别山涌现出300多名名将。这些人一开始甚至不识字,但他们在革命战争的熔炉里长大,成为新中国的功将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,快速实现日志分析、应用搜索,首购低至4折
Top